有些学校文化积淀深厚,办学历史悠远,校园中也不乏名家之迹,文化资源是丰富醇厚的,但要让这样的资源真正发挥育人功能,就必须让其“动”起来,促成个体与这些历史或现实文化资源的交流,避免其静止独立地存在。如可以让学生参观融合学校历史和治校思想的景点;参与学校宣传册和一些学校景点的设计;创作书画作品作为教学楼饰品等。学校还可以把独特的文化积淀融入校本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感知、接触,养成内心对学校历史的认同感,还可以把有名校友、学校独特的文化现象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
教室布置要体现班级特色,有艺术气息。各班墙上可以悬挂由自己设计、制作的班风、班级格言,还可以设置壁报、艺术角、图书角等。在班级环境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班歌的谱写,班风、班级格言的征集,班规的制定,教室的布置、班会的设计……学生在实际参与的过程中增知识,长才干,明道理,在营建过程中凝聚人心,形成集体。
独特的、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一个园所长期生存的秘诀。幼儿园文化的本质实际就是体现在其核心价值观上,一个幼儿园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就在于,这种核心价值观是不是能够成为全园教职工认可的共同价值观。这种共同价值观就能在幼儿园不断发展的道路上得以延续和发展,并成为幼儿园可持续成长的重要保障。
主题具有阶级性和时代特点。由于作家、艺术家的立场观点或创作意图的不同,相同的题材可以表现出不同的主题。作者的思想水平、生活经验和艺术素养也会直接影响主题的深度和广度。一般说,先进的世界观能帮助作家正确地认识现实生活,提出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主题。世界观反动的作家,总是提出反动的、歪曲生活的主题。
突出文化建设整体性原则,就要注重“四育人”(教书、管理、服务、文化)的有机结合。在教学中,既要传授学生知识、又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更要教导学生如何做人;在管理和服务上提倡“博爱”,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有效保障,在严谨规范的运行轨道中,充分锻炼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环境是育人“土壤”,不但要注重“硬”环境条件的建设,更加突出“软”环境的培植,在学习创新、技能实践、文体竞技、团队精神、思想导向及生活等方面全面营造出良好成长环境。
基础教育的学校文化,都具有共性和个性的特征。共性特征往往来源于对传统优秀文化成果(民族的或世界的)的继承,来源于对最基本的教育规律的理解,来源于现实社会中政府政策的规定性。共性质量,承载着把学校文化和其它形式的文化区分开来的基本功能,搭起了学校文化基本框架,由此可见,共性质量并不能造就其价值和魅力。学校文化的价值和魅力源自于其个性化质量。个性化质量发芽于学校文化生命性的深厚底蕴之中,生长在对多元文化成果的整合之中,发展在学校文化丰厚的动态生成之中。
学校环境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学校文化的子文化。它是学校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所构成的潜在的育人存在方式。学校环境文化包括静态的物质环境文化和动态的人文环境文化。静态的物质环境文化,主要指以静态的物质形态方式存在的景观文化,是隐藏在学校物质表象中的精神内核,是通过校园的物质层面呈现出的文化和教育要素。具体地说,它是包括校舍建筑、场地设备、花草树木等各方面设施综合而成的文化的要素,是看得见、摸得到的显性文化,是学校物质文明建设的成果。
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优化了师生的心理环境,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情感氛围。校园文化为学生追求个性的发展,追求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适应了学生精神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可塑造学生形成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空间。校园文化反映了一个学校的办学水平,体现了校园的人文精神,能塑造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一个学校良好的校风,体现在自由的学术氛围、多学科交汇的氛围、宽容失败的氛围、个性得以充分发展的氛围等几个方面。
品牌意识强的学校不但重视整体规划,而且重视重点区域升级。众所周知,校门是学校对外展示品牌形象的窗口,是学校彰显文化品位的第一视觉点。因此,校门形象升级无疑成了众多学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初入学堂的孩童好奇心强,自制力差,环境建设应考虑趣味性,让儿童对新的环境有探索的热情。以下方案设计时,形式和色彩充分考虑儿童的认知心理,采用明亮色彩和创意造型营造读书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