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社会是一个文化多元化的社会,国家支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文化成为国家、学校、企业的重要战略,那么校园文化如何与传统文化进行结合?传统文化是历史积累沉淀的产物,传统有着与当今社会不一样的场景和生活方式。传统是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承先辈的初衷,弘扬不畏艰苦,积极向上的精神。传统文化是先辈们智慧的精髓,代表着旧元素!校园文化本身就是随着时代科技先进的东西不断添加不断发展不断变化,校园文化代表着新元素!新旧元素的碰撞融合给我们迸发出更迷人的效果。旧元素是我们从无到有的根,新元素是我们发展上来的树干,没有了传统文化的积累沉淀,我们就像是无根漂泊的浮萍,没有传统文化的积累留存就没有当今的文明。
校园文化是师生精神风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它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学校发展的独特理念与发展特色,因此,校园文化以其独特魅力贯穿于一个学校的发展始终,它体现了一个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文化氛围和品味格调,特别是提高全体师生的凝聚力,营造优良的校风学风,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育优秀人才,促进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室内色彩除对视觉环境产生影响外,还直接影响人们的情绪、心理。科学的用色有利于工作,也有助于健康。色彩处理得当既能符合功能要求又能取得美的效果。室内色彩除了必须遵守一般的色彩规律外,还随着时代审美观的变化而有所不同。要充分考虑色彩的运用,给幼儿营造一个舒适的环境。另外还要注意,幼儿园室内地板要铺设并固定防滑材料,有棱角的地方要用泡沫或布包好。在施工中要运用环保材料,要严把装饰装修材料质量关,加强新装修教室和宿舍的通风,给幼儿创造一个绿色健康的成长环境。
对于学校文化的观念认识,则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指学校文化包含了校园生活的多种内容,既有物质的也有制度和精神的,从事文化活动的主体是教职员工及学生,活动范围涉及教学、科研、有组织的或无组织的闲暇生活等,主要体现于一所学校对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另一类是指学校内的学生文化,主要以学生的闲暇的生活为背景,其主要内容是学生组织和社团活动。教育学者郑金州在其著述中把学校文化界定为“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惯形成的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其中,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观念层,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学校发展的精神动力,它包含学校精神和办学理念等内容,学校精神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所创造和积淀下来的、为师生认同和遵循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等方面的一种整合和结晶,其核心内容和表现形式是一训三风。
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应充分发挥德育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作用。在任何时候,德育都是传播和强化意识形态的重要途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传媒以电视、报刊、网络构成多种信息渠道,加速了文化的传播。创新德育途径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促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在当今高等教育中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是常新的,但是是能够保持永恒魅力的,是能够唤起青年一代心灵的,是能够激发青年学生激情,是能够唤起青年一代高尚的、独立的人格追求和高尚的道德追求。比如校园的时代性活动等。
前面的“适切性”是从学校自身来说的,这里的“差异性”是从学校之间的比较来说的。按理,追求了本质性和适切性,自然就会形成差异性,但事实却并非如此,纵观如今的学校理念,说句不客气的话,人云亦云、说“普通话”的现象不在少数。你可能觉得“和谐”“创新”或“止于至善”是自己学校最本质的追求,但当某一天你突然发现原来有那么多学校都在一条声地呼喊着“和谐”“创新”或“止于至善”时,你将有何感受?会作何考虑、作何选择?在万绿丛中寻找一棵树何其之难,但若要从中寻找一朵红花,结果将会怎样?差异性就意味着,我们的核心理念必须要说与众不同的“方言”,只有你这个学校文化的“魂”足够特,在它贯穿下的理念体系才可能更具有校本特征。
校园精神是一个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校园精神对学生的人生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格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培养跨世纪人才具有深远意义。校园文化建设对于素质教育的作用更是不可低估,它能给予学生情感的精神食粮,使学生做到道德提升,、人格发展、快乐生活、有个人价值感和自尊心。
校园建设规划的理念创新主要包括规划理念的转变,规划立足点的转变,投入观念的转变以及功能分区理念的转变等内容。在模式转化的过程中,十分明显地产生出两个“社会化”,即一是部分校园职能的社会化,二是校园内的后勤服务体系的社会化。这样,与之相应,校园建设规划的理念也发生了变化:不再搞“校中校”的规划与设计,而是要从校园总体发展的角度来考虑生活区、后勤区的规划与设计;同时,还要从学校与所在城市两者的发展高度,从结构优化与功能分区的角度来考虑建设规划。
校园物质层,又叫校园的外显文化,包括校园建筑、校徽、校牌、校服、校歌、校报等。对于校园外显文化的建设,要突显特色。可以在保护现有的校园雕塑,在校园适当的场所设计名言警句,并在其中找到与学校学风相匹的教育名人形象。校园文化,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软实力,而是随处可及、气息浓烈的文化氛围。文化育人,正是追求教育的最高境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现代气息也扑面而来,现代文明的步伐越走越坚定:实验楼,标准的现代化实验室;音乐楼,艺术人才起步腾飞的平台;校园网,按省级标准来改版和升级;心理咨询室,聘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营造文化氛围,成了各项工作中努力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