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的凝聚即学校精神,也称校魂。它的形成需要长期的历史积累,根植于深厚的文化土壤,是一个由外到内、由浅至深的发展过程。它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核心,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一旦良好的学校精神形成,它将构成一股巨大的推动力。因此,要把学校办成“名校”,就需要这种学校精神的形成和激励。它对内能创造出一个积极健康、团结向上的能影响校内成员价值选择、人格塑造、思维方式、精神风貌等关系学校教育质量优劣的环境和组织氛围;对外又体现了学校的目标要求及办学特色,在社会上构成巨大魅力和竞争能力。
以拓宽学生视野,完善知识结构为目的的各种讲座、学术论坛等之所以深受学生欢迎,成为校园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是因为这些文化形式在呈现文化的丰 富性,传播手段的多媒介性的同时,充分体现了教师在校园文化中的建设与引导作用。但在三届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果中,虽有《推崇名师,追求学术》和《院士是面 旗帜》等获奖项目,但就其实质而言,仍然是“教师”围绕“学生”的天体运行中行星与卫星式的关系。这一关系导致本应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建设的精神家园,前者却成了旁观者。
以人为本 和谐共生 文化立校 国学扬校”的发展理念是校园文化的动力;“养成良好的习惯,练就强健的体魄,拥有健康的心态,根植美好的理想”的培养理念是校园文化的品质;“与心灵相约,与健康同行”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是校园文化的桥梁;“精神文明的家园,培养人才的学园,发展个性的乐园,整洁优美的花园”的发展理念是校园文化的果实……我们把办学理念与教师的发展追求、学生的发展需求相融合,贯穿于学校各项工作中,营造了和谐的校园环境,逐步积淀为学校文化。
这一部分的校园文化建设要分二个层面,一方面,要通过总结,将优良传统、办学思想和发展目标等凝炼成精神的财富;再通过不断的学习、宣传、交流等方式,让师生感知、认同,成为师生精神的一部分,内化到师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成为一种自觉意识与习惯。另一方面要将精神的文化内涵,外化成一种物质形态,来充分展现、表达其内涵,让师生感知、理解。如通过建立“校史馆”、“文化长廊”、“橱窗文化”、“校册与校报”、“学校IC形象手册”等,把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表达到各个层面与角落。
校园文化以立体式、多样化的文化活动为载体,激发学生的兴趣智力潜能、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集思想性、知识性、娱乐性于一体,有助于他们养成优雅的气质、健康的体魄、和谐的心态,既愉悦身心又健全人格。优秀校园文化对高校具有导航作用、凝聚作用、激励作用、“润滑剂”作用,有利于构建团结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这对于培育学校的团队精神、进取精神,增强学校的凝聚力、感召力,增强师生的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
校园文化建设还离不开制度文化的保障。科学的制度对学校的发展起着规范和导向的作用,尤其是对学校的发展过程起着协调的作用。要结合青少年成长过程的顺序性、阶段性和差异性的特点,体现制度的有序性、针对性和养成性的特征。学校在教书育人活动中所形成的,与校园精神、价值观等精神文化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学校与社会一样,面临着各种文化和思潮的渗透,和谐校园文化承担着对外来文化、西方文化、传统文化的整合并加以利用。“育人”是学校的核心和根本任务。通过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人格气节、科学的文化素养、深厚的人文底蕴,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知识的新时代学生。校园文化的建设,尤其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是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学校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
校园文化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由于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社区,因而校园文化一样取其精神文化之涵义。即学校共同人员在学校发展过程中,逐层形成的含有学校最高目的、价值观、校风、传统习惯、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在内的精神总和。校园文化对于提升师生职员的凝聚力,培养令称呼心的校风,培养"四有"新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学校没有了务必个朝气繁荣的学生,不论多么英明的领导团体多么扎实的硬件设备多么雄厚的师财力量队伍都没有可能使得一个学校的校园领有坚强雄厚的生命力。而尤其指定到校园文化尤其是大学校园文化,一样的深刻深思的线索,大学生特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有经验、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等是校园文化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