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建设是“做”的学问,这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纲领。一个“做”字,内涵丰富。“做”是判断与选择,它挑战校长的文化判断力和选择力,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做”是执行,它挑战教师团队的文化执行力,从细处入手,通过细节求实效;“做”还是反思,没有反思的学校文化建设不可能自新。学校文化建设可以分成表层建设、中层建设和深层建设三个层次。
以拓宽学生视野,完善知识结构为目的的各种讲座、学术论坛等之所以深受学生欢迎,成为校园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是因为这些文化形式在呈现文化的丰 富性,传播手段的多媒介性的同时,充分体现了教师在校园文化中的建设与引导作用。但在三届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果中,虽有《推崇名师,追求学术》和《院士是面 旗帜》等获奖项目,但就其实质而言,仍然是“教师”围绕“学生”的天体运行中行星与卫星式的关系。这一关系导致本应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建设的精神家园,前者却成了旁观者。
从校园文化的含义中,我们可以看出,校园文化包含着主体与客体两个方面。所谓校园文化的主体,是指营造、参与校园文化的校园人,包括学生、教师、各级各类管理干部、后勤服务人员等。校园文化的客体,就是指学生成长的客观环境。包括社会大环境,主要指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风气等;园区环境主要指校园的艺术效果、严明的校规校纪、治学风格、办学手段等。
面对教育工作者追求的价值取向,学校就要坚持科学的、和而不同的发展观,从个性多样化的统一看发展的“和”,而不是统一规格的“同”。要尊重教师,最大限度地激活人力资源,让教师在这充满阳光的环境里,专心谋事而无需分心谋人,师德与师能的卓越品质得到锻造。这是实现教师发展诉求的魅力所在。办教育,办学校,这是需要有志于此的人士为之献出全部身心的事业,来不得半点浮躁和虚骄。然而,弥漫于世的浮躁情绪,对教育,尤其是对学校文化建设和发展产生着诸多不良影响。
学校理念文化系统内的要素及结构,各校外教育机构都有自己的范式。归结起来无外乎下面一些内容:办学目标、培养目标、办学宗旨、办学思想、办学愿景、核心理念、办学理念、教育理念、教育特色、办学特色、主题文化、文化主题、校训、誓词、口号、(学校、教师、学生)精神、校风、学风、教风等。一些机构根据自己想象随意组合、连缀,真是五花八门,各有所好。同时,有的机构对“理念系统”的文化阐释存在叙述不集中,逻辑顺序乱,概念不清晰等问题。比如说“主题文化”实际上就是“文化主题”的意思。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校园文化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量身定制课程,在寓教于乐中学习;入住美国家庭,体验美国风土人情;访全球顶尖名校,放飞留学梦;畅游城市景点,融入快乐生活。参与不一样的交流互动,体验不一样的家庭生活,学习不一样的文化习俗,享受不一样的贴心服务,镌刻不一样的快乐记忆。 感受绿色校园环保,体验户外动手乐趣,收获团队合作精神,探访互动知名学府,享受一流贴心服务。
在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中,时政性的贯彻显得更为重要,因为时政性更能突出校园文化的时代特色。可以说,时代特色的彰显是校园文化弘扬主旋律的支柱。如在我国探月工程“嫦娥一号”发射期间,就可以进行“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活动,可以通过大量的事实说明自主创新的重要性,也可以通过介绍参加这项工程的科学家们的人生经验说明团队精神、合作意识的重要时代价值,使学生认识到只有投身改革创新的伟大实践,才能报效祖国和人民,实现人生的价值的道理。
教育实验改革改变了学段设置,丰富了课程内容,改变了教学方式,让孩子们学得更加丰富和饱满,更加开放和广阔,更加扎实和有效。学校在课程改革的基础之上授课模式也尝试创新,部分学科采取走班选课形式。校内设立各种学生社团,给学生带来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