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培养跨世纪人才具有深远意义。表现出一个学校整体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具有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建一种氛围,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构筑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校园文化的特征主要表现为:首先具有先进性,校园文化是一种“高层文化”或“先锋文化”。其次具有理想性,校园文化是一种理想主义文化,学校的主体是学校生,青年学生的本性是理想主义者,校园社会的外在封闭性和内在开放性为青年人理想主义精神的生长创造了条件,有其显著的理想性。第三具有适应性,校园文化以具有相对独立的学生社团为基础,创造自己的文化特质和文化模式,因而容易根据时代条件和外界环境的变化改变自身和完善自身,有其较强的适应性。
认识整合功能。研究表明,学生的认识是在不断地模仿,进而比较、分析和判断的过程中形成的,而一定的文化氛围正是他们模仿的“蓝本”。与此同时,校园文化自身渗透着优秀的民族文化和丰富的科学知识,学生在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中,通过不同思维的不断碰撞,在寻找个人与集体、社会的结合座标的过程中,不断整合自己的思想与价值体系,从而逐步深入地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并获取许多课堂上得不到的知识与技能。
学校文化的建设方向,从来不是某个领导者单一意见的反映,而应该要综合大多数成员的心声。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主体力量,他们贴近学校实际,对学校问题有真切的体认,因而学校领导者只有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使学校文化建设更具个性色彩,更有生命力。而调动教师积极性,引发其内在激情的关键,在于学校文化活动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文化应该有显眼的东西,让人一走进学校就能直观地看到,如雕塑,有特定寓意的建筑等。但在注重这些显在文化载体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内隐的文化载体,如可以成立教育讲坛、班主任论坛、教研组活动制度、教师沙龙之类的思想交流平台,因为这些载体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上更直接和更有效。
学校文化是指在一个学校内,由学校发展历史积淀而形成的价值观念、制度契约等构成的价值观体系。它是全校师生的精神家园,决定着学校的价值追求和发展目标。从学校管理程序、流程以及便于操作考虑,可把学校文化分为学校观念文化、学校制度文化、学校行为文化、学校环境文化等四个层面。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校园文化建设还离不开制度文化的保障。科学的制度对学校的发展起着规范和导向的作用,尤其是对学校的发展过程起着协调的作用。要结合青少年成长过程的顺序性、阶段性和差异性的特点,体现制度的有序性、针对性和养成性的特征。学校在教书育人活动中所形成的,与校园精神、价值观等精神文化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教员在长时期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教育教学的独有尤其的地方、作风和风格,是教员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水平、教育理论、技能等素质有经验的综合表示。要抓好校风建设首先必须抓好教风建设(含有工作作风建设),由于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是人才的摇篮,而教员是人才的培养者,照理应该在“三育人”(即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过程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只有在干部职工中竖立起实事求是、坚忍刻苦奋斗、勤政廉政、团结协作、高效严密小心、服务细致、用细心密耐性的工作作风和在教员中竖立起为人榜样、教书育人、研学严密小心、严肃对待负责、耐性精确细致周密、开拓尽量尽量向前的教风,才能引导和增进不懈怠尽量尽量学习、积极进步、严密小心求实际、尊师重教、遵纪守法、身姿文明的良好学校风气的形成。总之,没有令称呼心的工作作风和教风就难于形成令称呼心的学校风气。
加强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在推进学校改革与发展过程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对于学生来说,校园文化建设是一种实施以人为本理念,以德育人、以文化人的教育,是服务于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创新性工作。对于学校说,校园文化建设关系到学校办学理念、人文精神、社会形象的塑造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是推动学校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常规性工作。对于社会来说,校园文化建设关系到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是促进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班级是学校文化的洼地,校长文化、教师文化、课程文化最终都要汇聚到班级中来,因为班级是学校基本的教育教学单位。但就目前全国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来看,重视校园环境文化建设者多,而对班级文化、小组文化以及学生个体文化开发研究不够,这是一个很大的文化潜源。学校文化是一个生态的链条: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小组文化 ——个人文化,缺少了班级文化、小组文化、个体文化,校园文化是不完善的。让文化产生功效的最好方式是活动与课程,一方面可以设立校本节日,如科技节、艺术节等;另一方面可以开设一些校本课程,如:晨会课程、综合社会实践课程等。有人问卷调查学生最喜欢的十大好玩课程,孩子们给出的答案是:①读书节;②体育节;③远足节;④感恩节;⑤科技节;⑥电影节;⑦游戏节;⑧英语节;⑨ 白雪节⑩欢乐新年节。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孩子的喜好就是我们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
学校品牌建设的价值指向是一所学校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并为公众认可,具有特定文化底蕴和识别符号的一种无形资产。是学校的声誉、历史及社会对其熟悉与认知的总和。学校品牌建设从“以校为本”的角度出发,学校主体推进品牌建设实践中主要存在的问题,紧密联系校本发展性评价,把握其实践原则与本质特征,对其在学校品牌建设过程中的必要性做出论证分析,探讨校本发展性评价对打造学校品牌特色、推进学校自主发展的意义。学校品牌建设的区域推进标准化、特色化、品牌化是学校发展三部曲。创意需要规划设计,品牌化是学校发展新基点、新视点、新战略,是学校发展需要。学校品牌建设需要顶层设计和系统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