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墙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传统经典文化仁、义、礼、智、信等内容“搬”上墙,风格独具特色,在校园里营造健康活泼、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使经典传统文化教育更加融入师生的学习生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仁、懂礼、明义、守信,引导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和价值观,陶冶了学生的身心,培养学生崇尚儒雅、富有活力、乐于学习的良好习惯和品质。
建构一所学校理想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墙正是该所学校文化内涵的显性载体。校园文化墙的建设应避免盲目上马,因为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这需要管理者的用心挖掘,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用心经营、精心设计和构建。校园文化的建设切忌游离于学校传统,脱离于学校实际。校园文化墙应该是校园文化“水到渠成”的彰显。文化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校园文化的彰显如果仅仅停留在理性深奥的条文或标签上,终究会与师生形成“代沟”,成为被冷落的摆设。文化自觉需要一个过程:对自身承载的文化的一种觉悟、一种科学认识。“文化自觉”需要师生的认同并践行。文化墙的内容和设计应该发挥师生的能动性,有师生参与的一席之地。让师生参与其间,即学校文化的内涵通过师生理解和认同的感性语言和形象图案表现出来,从而达到“物”激“情”,“情”发“辞”,“辞”促“行”的效能。优秀校园文化的体现,应该是师生“水乳交融”的一种自觉。
建立学校的文化传统,确立学校重大集会的时间,开展主题教育,如: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每星期一的国旗下讲话;“六一”、“教师节”、“十一”、等重大节日的纪念活动。一次集会一个主题,进行一个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全面发展。展示师生在绘画、表演、手工制作等方面的才能和特长,帮助学生形成广阔的思维方法,满足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定期表彰奖励先进,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鼓励学生立志成才。丰富学校的课余生活。
学校物质文化建设通过有形具体的东西,通过每一个实体之间的结合,反应出学校教育价值观念。学校组织的社团活动、竞技比赛,举办跑步比赛、春游郊游、博物参观等等,体现出人才培养的优化环境。校园物理环境是学校精神风貌的反映,具体表现在校园的建筑、绿化,相关设施的美化、文化的布置等。现代化的硬件设施将极有利于辅助营造现代化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自身建设的需要,也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客观需求。
传统文化和校园文化结合可以在理念上的融合,如近代史上革命先烈的长征精神,这是我们都要学习继承的优秀品质;传统文化和校园文化结合在建筑上融合,如借助传统中式建筑风格结合现代建筑材质构造,展示出古风古典的园林建筑氛围;传统文化和校园文化结合可以在设计上融合,如可以提炼传统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内涵符号结合成新的标志符号;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结合可以在课程上融合,如诗词鉴赏琴棋书画学习陶冶情操等。
学校是教育人的地方,校园文化墙是学校精神文明的具体体现。校园文化墙的设计可以使学生始终受到文化的熏陶,有助于学生提升自我。能集中反映校园的文化精神与灵魂。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从校本理论转化成为富有校本特色的行为实践,再从行为实践升华为更完善的校本理论,倘若没有创新的链接,学校文化无疑是无源之水,势必枯竭消亡。学校文化与生命密切关联,是学校和谐发展的引擎。只有正确深刻地认识与理解其特质,才能引领我们找到学校文化构建与发展的正确方向,掌握实践的方法,让学校文化在适宜生命的逻辑系统中生长,使学校文化走上生命价值不断彰显的康庄大道。
校园文化最活跃的因素是人,人最直接地展示了校园文化。只有人与人之间形成了团结和谐、理解支持的和睦关系,才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强大合力。校园里的贫富差距也越来越成为阻碍学生之间关系和谐的因素。大学校园里的贫富差距问题日益突出,使不同背景的学生在价值观、人生观以及思维模式、人际交往模式乃至心理上形成较大的不同。要构建和谐的同学关系,就需要消除这一经济差异引起的不合理的价值判断。德育应倡导一种通过学习知识能力的强弱、思想的厚薄、道德品质的高低这些标准来重新整合学生的身份,使学生在专业知识,道德品质修养,人文思想这些方面做得越好,也就越能得到标准的鉴赏,越能获得别人的尊敬,越有荣誉感。
坚持远期规划和有序推进的原则,按照"校园建设营造整体美、绿色植物营造环境美、名人佳作营造艺术美、人际和谐营造文明美"的思路,广泛开展以精品创建为重点的校园文化活动,锻造和培育校园精神,实现“一高两发展”——“一高”即高水平办学,具体是指在校园建设上,要有高规格;在设施设备上,要有高标准;在学校管理上,要有高目标;在队伍建设上,要有高素质;在课堂教学上,要有高效率;在教育教学上,要有高质量。“两发展”是指教师德才学识的综合发展,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努力把学校建成先进文化的传播阵地和广大师生的精神家园,实现"质量立校,建设精品学校"的办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