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校园硬件设施环境有些薄弱,而现代化的硬件设施将极有利于辅助营造现代化的校园文化。策划创新现代化的硬件设施包括有校园形象墙设计、校园展厅展馆设计、校园文化墙设计、校园荣誉室设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多学习、多尝试、多总结、多探讨,将校园打造成印有时代烙印的当代校园。引领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本质上也就是引领师生员工实现“文化自觉”的过程,学校精神文化治校是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老子曾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我们有必要从学校精神文化入手,在办学理念上要体现“育人为本”。
校园环境应寓教于绿、寓教于乐。它应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 学校校园规划设计是要给学生创造一个积极向上、和谐美丽的环境,使它既有视觉效果,又会使置身于此环境者产生心理联想,它尤如一个无声的课堂。在这大自然的课堂里,一花一草一木都孕育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有着高度的启迪感。它们对学生年的道德、品格、修养无时无刻不在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校园中良好的教育环境、自然环境,能满足他们生理及心理上的要求,从而使学生心地平和、情感端正、使其个性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大学也应该具备超越于世俗利益的精神力量,传统的中国教育精神对于师者的严苛要求,实际上赋予了教育本身具备超越现实、勇于探索、追逐梦想的精神与力量。教育是追逐梦想的事业,也正因为如此,教育才会成为一个国家、民族未来的希望。人类因梦想而伟大!有梦想的人,首先是一个有变革精神的人,能够不囿于一时一事的成见与束缚,勇敢地异想天开;与此同时,更是敢于践行的人,能够以自身坚强的意志、不懈的力量,在广袤天地,去追逐梦想,实现梦想。在当今这个时代,尤其需要培养这样的人,有想象的头脑,有智慧的方式,去构思、去规划、去逐步实现自身价值,承担时代与社会所赋予的使命,这是大学的责任,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归宿,是大学精神的所在。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生活存在方式的集合。主要包括学校的学生、教师和领导,使在精神财富、物质追求以及处事 方式上具有一定的鲜明特性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校园改造、硬件设施等,成果文化——学术水平、科研成果、学科设置等,精神文化——价值体系 、教育观念、精神氛围等,规范文化——学校制度、校风校纪、道德纪律等。狭义的校园文化是指由院系或学生组织的除教学之外的有关文学、艺术、体 育、社会实践等文化活动以及文化环境等。校园文化是校园的灵魂所在,同时也是整个校园对外形象代表的重要体现,文化建设的作用不亚于校园战略发展方向的确定,只有完善健全校园文化,方 能将校园战略发展、校园快速发展拉入高速进程发展阶段,确保整个教学系统有条不紊的实施与前进。
校园文化墙的精神文明体现能集中反映校园的文化精神与灵魂。能充分展示校园文化内涵的精神与灵魂,予以雕塑化、图像化、艺术化。如在小学的墙面上有“欢乐似歌唱响彩色童年,体艺如花绽放和谐校园”的大幅对联,“愉悦学校,成长快乐”的大型展览窗,“快乐星期三,欢乐你我他”、“愉悦和谐”的大幅标语,校门正前方将有大型“愉悦和谐”雕塑成为学校的标志,正面墙壁将有大型的快乐学习雕塑群。体现学校几代教育人办学理念,是对快乐学习、快乐成长的追求,是对愉悦和谐育人精神与灵魂的孜孜探求。
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广大中小学校长的共识。所谓内涵发展,就是要改变目前的现状――许多中小学校已完全陷入了“同质化竞争”的恶性循环之中,通过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校的特色发展,寻找新的发展模式。那么,靠什么来促进学校的内涵建设,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扩学校校生存发展的空间,从国内外一些知名学校的成功办学经验看,应该是学校文化。学校文化特别是作为其核心的办学宗旨和价值取向确立后,能够增强学校师生员工的目标意识,引领其思想和行为朝着明确而高尚的方向发展。
校园文化建设不仅为校园提供一种新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活动方式,更重要的是它为校园实现教育目标提供了新视角。它以文化为载体,着眼于人文教育和精神建设。校园文化的这种作用是校园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途径和方式。由于长期置身于校园文化形成的浓郁的精神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学生能不自觉地形成一种与这种校园文化的精神相匹配的文化意识和精神品格。校园文化一般来讲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而且这三者是相互依存、三维一体的,不可偏废。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是基础、是保障、是低层次的,而精神文化是目的、是灵魂、是高层次的,应是校园文化创新建设的主攻方向。校园文化是人才培养和思想道德教育的第二课堂,具有独特的陶冶功能。校园文化活动应当适应校园文化的发展需要,不断推阵出新,营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形成校园文化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