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共同成员在学校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包括学校最高目标、价值观、校风、传统习惯、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在内的精神总和。校园文化对于提高师生员工的凝聚力,培养良好的校风,培育“四有”新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校园文化能促进师生、员工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不断提升。素质的提升,不完全来自课堂,课堂之外的活动,包括必要的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社会公益活动是提升素质的重要渠道。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就是说做任何事之前,都应有个计划和准备,而不盲目主观的去做。校园文化建设是一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多方论证,细心规划,才能让校园文化建设稳步推进。 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不断优化育人环境,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如“强师德、提师智、提师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如“让每一个人健康快乐成长”)。它是一项长期性、系统化的工程,是一个不断推进、积累、创新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应结合学校实际,广泛调研、深入挖掘、科学规划,做到既能彰显学校办学特色,又能促进师生全面发展;既有长远的规划,又有阶段性目标,循序渐进,稳步推进,形成长效机制,常抓不懈,抓出成效,抓出特色。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学校育人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社会的需要。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渗透于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及校园活动等各方面。学校应当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建设与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中,全校上下提高认识,确保投入,采取措施,全面推进,使校园文化建设真正成为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鼓励学生有理想有梦想,引导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精神,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形成良好的大学校园文化。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能够陶冶师生员工的情操,塑造人们美好的心灵。①激励陶冶。“借山光以悦人性,假湖水以静心情,使师生获超然世外之感,在万籁空寂之中悟通皈真。”优美的环境撩拨人们激动的情绪,引发学生读书和追求真理的向往。②模仿陶冶。名人成功的足迹。学者的格言警句,教师的人格魅力,在学生心中树起模仿的偶像,从而找准人生座标。③追求陶冶。校园一景一物显示出文化的特征,风物人情显现出教育的功能,让学生体味出生命的真正意义。激励功能。学校的报刊、广播、宣传橱窗等传播媒介构成的文化环境;校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等构成的文化氛围;学校组织的文化活动等共同构成—种文化效应场,产生—种对校园精神的认同和内化,形成—种激发因素和原动力,给人以无形的力量,鼓舞土气,催人奋进。凝聚功能。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目标追求;化分力为合力,变离心力为向心力;挖掘潜能,增强后被覆盖的劲,把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4、导向功能。精神方向的舆论导向、行为方式的价值导向。5、塑造功能。校园文化影响师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教化和塑造了师生的心理、性格和自我意识等,形成一种新的灵魂世界。
加强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在推进学校改革与发展过程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对于学生来说,校园文化建设是一种实施以人为本理念,以德育人、以文化人的教育,是服务于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创新性工作。对于学校说,校园文化建设关系到学校办学理念、人文精神、社会形象的塑造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是推动学校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常规性工作。对于社会来说,校园文化建设关系到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是促进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学校制度的地位、作用。校园文化不止表示出来在学校的“物”上,并且很多一小批是表示出来在制度上,一所助学品质高的学校,都比较着重提出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学校应该有严密的规章制度,它在非常大程度上担保了学校的相对牢稳和可连续不断发展。但确有很多人不喜欢制度,觉得制度就意味着约束限制,是对自己手脚的捆绑。这没有疑问是一种不准确的认识,物质的真实物质情形上,没有对别人的约束限制就没有你的宽松,当然没有对你的约束限制也就没有整体的合适得当。完善的制度是教育品质的担保是各方好处的平衡,是学校健康人际关系的基础。学校制度具有导向、凝聚、激发激励、规范等功能,发挥“管理育人”的作用。只有竖立健全的规章制度,师生职员才能有章可循,因此培养良好的校风,提升管理的效能。
校园文化的凝聚即学校精神,也称校魂。它的形成需要长期的历史积累,根植于深厚的文化土壤,是一个由外到内、由浅至深的发展过程。它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核心,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一旦良好的学校精神形成,它将构成一股巨大的推动力。因此,要把学校办成“名校”,就需要这种学校精神的形成和激励。它对内能创造出一个积极健康、团结向上的能影响校内成员价值选择、人格塑造、思维方式、精神风貌等关系学校教育质量优劣的环境和组织氛围;对外又体现了学校的目标要求及办学特色,在社会上构成巨大魅力和竞争能力。学校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学校精神的培育作为长远目标,注重把学校精神的培育与指导具体的实践相结合。
先进的理论如果没有必要的普及,就不能植根于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中。因此,学校要赢得长远发展,必须要依靠整个教师团队的精诚合作。一个优秀的团队必定是积极向上、思想活跃、团结合作的集体。要老师们全面参与,要取得他们的认同,并转化为自觉行动,首先必须共同学习。通过学习,让老师们知道这是什么,要做什么,进一步还可做什么。在共同的学习(普及知识)的基础上,再进行理性层面的思考。通过经常性地学习、反思,使教师的思想统一到学校的共同价值观的追求上来。然后再通过对年级组、备课组、办公室等进行捆绑式评价方式,促进团队力量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