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墙壁文化是一个学生学习精神的集中体现,班集体是一个熔炉,能将铁炼成钢。同时班集体也是个染缸,会给未成熟的青少年以不良影响。加强教室墙壁文化建设,真正做到“以正确的理论引导人”,加强班集体荣誉感,给予每一个学生表现的机会,给予每个学生都有对比的机会,都有进步的机会,都有成功的表现。学校的每个教室都有类似“夸夸你我他”、“想说就说”、“展示自我”等版块。如小学阶段共六年,学生的年龄跨度较大,不同的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求差别很大,为了增强教育的实效性,我们对各个年级教室的布置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如,一年级各班都精心布置了“拼拼、读读、认认”的“启慧角”等,二、三年级各班都建立了“生物角”,四、五、六年级各班都设计、张贴了中英文对照的名人名言“励志角”等等。除此以外,校园“红领巾”画廊、英语角以及各幢教学楼的楼梯都根据低、中、高年级段的特点精心布置了学生的书法、绘画作品,每个班教室门口也都以统一规格、统一材料制作的“ 班级特色”班牌,体现着各自的风格与追求,展示班级荣誉的园地闪耀着不同的名字。各班还根据学生们的意见,设置了一系列专栏,充分体现了不同集体和个人对校园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形成了独特的班级人文氛围。
校园文化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高等学校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级人才的培养基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将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还存在着重校园硬环境建设,轻校园软环境建设倾向,在思想认识、校园文化参与力量等方面还存在一些认识误区和工作不足等问题,深刻认识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进而更好地促进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高校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种具体形态,是校园文化在高等学校的具体表现,它是高等学校在长期育人实践过程中所积累的具有高等学校特色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体现着高校的学风、教风、作风和整体素质,对广大师生的理想追求、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具有潜移默化作用和导向作用,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学术氛围,具有重要意义。
一种成熟的学校文化,肯定有一个明确的理念统摄着学校生活的一切领域,这个理念就像一轮太阳,照射到学校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她犹如一个灵魂,统领着学校的发展。学校要充分遵循了校园环境设计的适应性、独特性、主体性的原则,让孩子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用学生、老师的作品装饰校园,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教育孩子,学校的每一处景观、每一幅画、每一句话,都尽显润泽生命文化所具有的润物无声、清新雅致、开放包容的校园文化气息。
而校园精神和校园价值观等德育观念形态的东西则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和核心内容,对于整个校园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指导意义。可以这样说,贯彻着德育内涵的校园文化就像校园的神经中枢和潜意识,是其凝聚力和活力的源泉。生活德育是全面渗透、全时空覆盖的德育,必然是囊括学生在校生活方方面面的载体;必然是“教、学、做合一”从而实现知、情、意统一的载体;必然是关注集体生活、社会交往的载体。校园文化作为生活德育的载体恰恰是富有生活气息的,文化生活几乎涉及学生生活的每时每刻,并且由于其生活性、生动性、参与性、广泛性和同龄化,其影响方式具有强大的潜在性、渐进性、渗透性,能在熏染中完成同化。
传授继承性,校风、教风、学校风气、学术传统、思维方式的形成,不是一代人,而是几代人或数代人自觉不自觉地创造的,并且代代相传,相沿成习。似乎好象有一种遗传因子。无论什么一种校园文化,一经形成在这以后,必然传授继承下去,不因时期、社会制度不同而消失,当然会有所损益。但是其精神本质却是永续的,永生的。教室文化是教室所具有的尤其指定精神和物质环境以及文化氛围,它不止含有教室卫生、环境美化这些个物化形态的内里本质意义,还含有作为教室文化主体的学生共同形成的学校风气、人际关系、心理氛围、规章制度和各种行为准则。教室作为学生最主要的学习生存场所,其文化环境是以学生为主体创造出来的,而文化环境反过来又改造了学生本身,影响和决定她们的成长发展。
在组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相关的活动部分时,就可以联系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战略思想,在校园文化原有内容基础上对这方面的知识和理论有所发挥,有所拓展,可以通过武汉东湖发生死鱼事件和洞庭湖发生鼠灾事件的深入思考使学生在活动中了解时事和事实,也通过激发学生对时事和事实的思考进一步深化他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进而使其自觉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荣辱观教育。学校利用晨会、板报、主题班会广泛宣传,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让广大师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中提高认识,校园文化的功能,不是直接可以触摸的到的,然而生活在校园之中的人时时、处处可以感受得到。因此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把提升素质作为重中之重抓好抓实,促进师生、员工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不断提升。素质的提升,不完全来自课堂,课堂之外的活动,包括必要的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社会公益活动是提升素质的重要渠道。
校园行为文化指学校在创造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文化行为,它包括学校的组织管理工作、教师的教学科研活动、学生的课外文化活动,以及后勤保障工作等。它的具体形式是多样的,如文化娱乐活动、科技学术活动、社会实际活动等。 校园精神文化是学校的内隐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深层内涵,是在长期的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行为文化创造过程中积淀、整合、提炼出来的,反映学校广大师生员工共同的理想目标、精神信念、文化传统、学术风范和行为准则的价值观念体系和群体意识 ,难以用文字、符号或程序化的组织活动显现于外。它包括学校所有成员的群体意识、精神风貌、舆论氛围、心理素质、人生态度、人际关系、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教风学风等。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的最富典型意义的校园精神文化,是一所学校整体面貌、水平、特色及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的体现。
校园文化是管理体制与制度建设的内涵意蕴。学校与社会任何单元一样,是一个有组织有纪律和有统一目标的群体或单位。没有良好的制度文化,是不可能办好学校的。当管理体制与制度成为全体师生认同的,并融入进生活和行为习惯中时,管理体制与制度就成为一种文化,她是人本的、人性的、科学的,她又是严肃的、规范的、法制化的。从精神层面看,当管理体制与制度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时,一切体制的规范与制度不再是约束,而是师生规范的和高贵的行为意识与准则,是内心尊敬的和严守的法纪与道德;从物态的层面看,当管理体制与制度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时,她外在的表现则是以人文的宣传、环境建设的形式与内涵来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