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学校环境文化应遵循的原则。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学习型组织的建立,标志着教育现代化的到来。随着整个社会对高质量学校教育需求的不断增加,办学主体的多元化,整个社会教育系统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和生源数量的不断减少,学校间的竞争正在变得日趋激烈。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已经成为学校面临的日益严峻的问题。学校间的竞争说到底是学校文化的竞争,是学校品牌的竞争。教育要打破“千校一面”的现状,要形成不同学校的不同特色,实现文化的多元性,就要创立学校环境文化品牌,彰显学校鲜明个性。学校建设环境文化有章可循。能够按照一定的视觉流线进行个性化、规范性和统一性的规划设计,营造文化气息浓郁、文化底蕴丰厚、文化主题鲜明、文化特色突出的环境文化,从而提升学校环境文化品牌形象。
校园行为文化是师生文明素质的表现,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体现。表现在学生的文明行为、教师的教育行为、学校的管理行为以及学校人际关系等方面。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可以转化为一个人内在的性格情操,影响一生的发展。因此,要培养合格人才,在青少年时期就必须高度重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师的教育行为体现了师德水平和教学能力,学校干部、教师的教育行为和管理行为对学生的世界观形成、心理成长、行为养成都有极大的影响,因此,学校要高度重视师德建设,严格规范教师、干部的教育和管理行为。此外,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有助于广大师生员工的密切合作,从而形成一个团结统一的集体,更好地发挥整体效应,共同完成学校的奋斗目标和工作任务。
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空间位置形态形式,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物质文化包括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物质文化是学校教育教学及其管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校园文化建设中,有一种现象值得我们思考:有些学校一谈文化建设,就想当然地搞几个大型文化墙、大型橱窗、几次演讲或文化内容的活动,认为通过这些疾风暴雨式的活动,就可以实现文化育人目的了。甚至,有的校长错误地认为,文化建设就是单纯的环境建设,把一个文化主题的内容、口号、标语张贴到校园的角角落落,这就达到目的了。殊不知,所谓文化,就是以文化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合一,促进养成。重心在“化”,这就是点化、融化、化解、化合,即深入骨髓、入脑入心、化腐朽为神奇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渐进的、渗透的、缓慢的。
积极开拓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要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型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站,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积极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形成网络文化建设工作体系,牢牢把握网络文化建设主动权,使网络成为校园文化建设新阵地。倡导使用文明、健康的手机短信用语。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热情鼓励学术科技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积极倡导社会公益型社团。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区、学生公寓、网络虚拟群体等新型大学生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加强有效引导,确保校园文化的正确发展方向。
学校楼梯是师生们每天都会经过的场所,可以充分利用好楼梯环境来表现出育人思想,将楼梯间文化墙进行文化环境设计,让学生们在课堂外也能学习到各种各样的文化知识,形成学校独特的文化特色。学校楼梯文化墙设计与学校教学息息相关,灵活运用楼梯间空间来向师生们传达不同的问题知识,不仅可以提高教学兴趣和效果,还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心态,发挥环境育人功能,让学生们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学校楼梯文化墙设计内容需要结合建筑楼的使用功能而变化,比如教学楼的楼梯间则可以展示一些与学生们学习相关的文化知识,宿舍建筑楼则可以表现出学生生活有关的内容,体育馆楼梯则可以表现运动相关文化内容等等,将校园内每一个角落都打造出育人环境,给学生们一个轻松活跃的学习环境。
学校精神是在一定时期对全校师生员工在建设和发展学校过程中形成的群体意识和精神境界的总结、概括与升华。是学校在不同时期所追求的一种精神风貌,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的集中反映。如“团结、拼搏、求实、创新”和“科学、人文、艺术”是两所学校提炼的学校精神,人们可从中解读出这两所学校在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上的差异。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必须十分重视学校精神的培育和弘扬,充分发挥学校精神“鼓舞斗志,引领方向”的作用,通过提炼学校精神和大力弘扬,使学校精神成为全体师生员工升华精神境界,明确努力方向和规范行为活动,更好地工作、学习的强大“助推器”。
学校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要有场所、有条件、有支持,要建设好校园文化,要体现出校园文化的成果,就必须拥有一定的条件和设施,校园文化自生能力较差,从人力物力到精力财力,都需要学校予以扶持。同时,校园文化活动的创新并非一日之功,不能一蹴而就,而是要求策划者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素养,尤其是创造性素质,要勇于实践,才可能推陈出新。校园文化活动的创新,一是要有创新的自信心和责任感;二是要有开放性想象,既要标新立异、又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三是要把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四是要破除对权威、名校、前人和书本的迷信,以促进思维的科学化、现代化和客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