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它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校园精神文化又被称为“学校精神”,并具体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上。校风建设。校风建设实际上就是校园精神的塑造,校风作为构成教育环境的独特的因素,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在校风体现形式上,校风主要表现在校训、校歌、校徽和校旗上。好的校风具有深刻“强制性”的感染力,使不符合环境气氛要求的心理和行为时刻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使每一位校园人的集体感受日趋巩固和扩展,形成集体成员心理特性最协调的心理相容状态;好的校风具有对学校成员内在动力的激发作用,催人奋进;好的校风对学校成员的心理发展具有保护作用,对不良的心理倾向和行为具有强大的抵御力量,有效地排除各种不良心理和行为的侵蚀和干扰。
校园文化建设就是一种德育功能建设,通过环境来孕育学生心灵,达到教育的目的。校园文化是学校校风、文化理念、办学成果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品德。好的环境约束人也造就了人。学校的人文管理造就了一个有特色的和谐的团结向上的文明集体。教师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学习、起早贪黑、任劳任怨、团结一致、共同奋进。拥有一个嶄新的精神面貌和高尚的师徳修养。学生的自身行为已成习惯:好人好事蔚然成风、环保意识已经形成、学习读书的兴趣浓厚、有很强的爱国意识和自立精神,有正确的坐、立、行姿势,见面问好礼貌待人,有团结的集体主义精神。环境吸引人,文化影响人,习惯造就人。学校的校园文化正在不断更新、不断丰富,力求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的追求始终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所表现的形式,校园物质文化是实现校园文化的目的重要途径和载体,是提高学校文化的必要前提;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撑是我们能更好的体现学校文化内涵。校园物质文化是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建设,是我们看得见摸的着的东西。校园物质文化的每一个实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各实体结构关系,都反映了校园建设的价值观。完善的校园文化设施将为师生员工开展更为丰富多彩的寓教文化、寓教文化的教育活动提供重要的阵地,使师生员工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
核心理念既是对学校所有办学思想的最本质的抽象,同时它也是一个具体的概念,也就是说它可能是一两个词组、一两个词甚至只有一个字。这里顺便说一下,为什么要将核心理念表述为概念,而不是用一个判断短句,不是用一段文字?因为逻辑学上有一个基本定理:内涵越大外延越小,反之内涵越小外延就越大。我们前面才说到统领性的问题,如果用短句或句组,要表达的内涵就增加了,那么它的涵盖面就可能受到影响;要体现出最广泛的统领性,要进行最本质的概括,最好的表述方式就是用概念,就是用词或词组。
校园文化墙有多种形式。根据不同位置,分别设立,可做成壁画,可做成浮雕。墙面内容要与当地特色相结合。要运用教育学、广告学、建筑学、美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以系统化、特色化为基点,提炼科学系统的办学理念体系;设计个性鲜明的视觉形象系统;建设内涵丰富的校园环境文化;并从不同角度把科学、文化、艺术、时尚与学校的历史融为一体,帮助学校沉淀出特色的、个性的校园文化,让新时代的学子在充满个性魅力的环境中成长、发展。让每一所学校都成为样板,一校一特色,一班一特色。
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景观堆砌、无核心理念。校园环境文化先精神文化而行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其结果往往是校园环境文化缺乏主题,缺乏核心理念和主题文化的提挈,只是一些景观的堆砌,无法表现学校特色和学校校园文化主旨。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认识片面。有的学校对校园文化的内涵和要求不甚了解,基本处于无意识的自发状态,而非有意识的主动建构;不少学校热衷于打造表面的环境文化,营建“形象工程”,深层的核心价值文化并没有建构起来,学校的人文厚度没有随着校园的日渐漂亮而有所增长。
学校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尊重广大师生,从一切为了广大师生潜能的发挥为出发点,撑起广大师生生活、学习、发展、创新的空间。当前,特别紧迫的是要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改变许多学校办学中实际追求的“一切为了分数,一切为了升学率,为了学校的一切‘荣誉’”的现象,使“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个喊了多年的口号真正得到落实,健全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这一办学根本真正“入脑、入心”,得到贯彻落实。
学校精神是在一定时期对全校师生员工在建设和发展学校过程中形成的群体意识和精神境界的总结、概括与升华。是学校在不同时期所追求的一种精神风貌,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的集中反映。如“团结、拼搏、求实、创新”和“科学、人文、艺术”是两所学校提炼的学校精神,人们可从中解读出这两所学校在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上的差异。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必须十分重视学校精神的培育和弘扬,充分发挥学校精神“鼓舞斗志,引领方向”的作用,通过提炼学校精神和大力弘扬,使学校精神成为全体师生员工升华精神境界,明确努力方向和规范行为活动,更好地工作、学习的强大“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