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四个特点:一是优化有形的校园物质环境,突出一个“美”字。二是优化隐性的校园文化环境,突出一个“启”字。三是优化无形的师生心理关系,突出一个“爱”字。课堂教学中实施“微笑教学”,使学生在充满爱的环境中,学习新的知识,接受爱的滋润。四是优化校园制度文化环境,突出一个“导”字。一是通过抓制度建设,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二是通过抓“自教互管”教育,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学校努力为学生提供自我教育的舞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校园文化是动态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与时俱进的,不是僵死教条的。因此,每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结束,要对校园文化进行一次期检或年检。发动师生对校园文化进行评议,好的保留,差的删去,不断更新,不断创造,让校园文化成为永不过期的“营养品”,来滋养校园的每个生命。大学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是一个学校的精神之所在。它是指在大学这一特定社会空间内工作、学习和自由生活的师生员工历史形成并共同拥有的校园价值观念及这些价值观在物质与观念形态上的具体化。它对师生的道德人格、伦理规范、思维方式等产生深刻影响,同时又能促进学校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增强学校的创新能力,实现校园安定有序运行。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一种价值取向,是学校的一种表现,是学校的一种感觉,必须融入学校师生的思想与行为。建设具有特色的学校文化,深入挖掘学校自身传统及优势,进一步提升学校办学品位,向内涵式发展目标靠近。对校园精神进行研究、总结、提炼与升华,将校园文化形成概念化、品牌化,并使其融人校园环境文化之中,是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文化建设方向性和时代性相结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育人导向,紧密结合社会需要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把校园建设成校园环境优美、校园内部管理民主高效、教学质量一流、校园学习氛围浓厚、校园师生行为规范、校园文化底蕴丰富、人民满意的学校。校园文化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起着独特的作用,各种文明成果均以校园文化来传递、延续。
学校的文化氛围特别是良好的校风能激发学生对学校目标、准则的认同感和作为学校一员的使命感、自豪感、归属感,形成强大的向心力。所谓校风,即学校富有鲜明个性特点的教学意识、育人意识、道德意识、文明意识以及为全校师生认同的集体荣誉感与责任感。它对于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同化力、促进力和约束力,能使每个学生都在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中,最大限度地挖掘内在潜力。这种高凝聚力主要表现为:集体与个人的关系休戚与共;集体对个人有很强的吸引力;个人对集体有很强的认同感。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心内里本质意义,也是最高追求,主要含有校园历史传统和被总和师生职员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存观念等观念形态,是一所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风貌的集中反映。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外在机制,是维持学校对常秩序必不可以少的担保系统。“无规矩不行方圆”,只有竖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了师生的行为,才有有可能竖立起令称呼心的校风,才能担保学校各项工作的没有碰到困难开展。我们在制度建设中要做到“大家的制度大家定、大家的制度为大家”,尽量尽量营造“每人定制度、制度管每人”的合适得当制度建设的新局面。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所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培养跨世纪人才具有深远意义。校园文化建设要注重制度建设。教风学风建设不是大而化之的命题,而要从细节和小事做起。依靠制度规范校园生活,能更好实现以文化人的目的,更有力地增强青年群体的自律能力和自强意识。要营造崇尚劳动、鼓励奉献的生活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宿舍和社区的管理,贡献自己的才智。提升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学校文化是指一所学校经过长期发展积淀而形成共识的一种价值体系,即价值观念、办学思想、群体意识、行为规范等,也是一所学校办学精神与环境氛围的集中体现。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
环境文化的内容选择上要有深度、有广度、成体系,既能突出核心理念,又能体现养成教育、依法治校、廉洁文化、安全教育等方方面面。校园环境文化建设要将学校元素融入其中,学校的核心理念、校训徽歌、和三风等办学理念展示在较显著的位臵。此外还要展示办学特色、亮点工作、师生荣誉、活动简报,以及文学、体艺、科技等方面的赏析等。有的是可以连用几个学期的,如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等,但如果几个成语故事在墙上挂了几年,就没什么效果了。如果要用成语故事这样的知识教育学生,就应把它做得厚实些,如做成封膜的巨书,大量的简牍,也可做成卷帘一样的长幅画轴,左右各一轴,用手摇杆更换内容。这样加大了知识的容量,也加大了新鲜感吸引学生驻足。内容不宜太深奥,不能超过高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