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是校园的主角,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舞台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明确大学生是高校校园文化的组织实施者。高校校园的各类学生团体,不仅是高校教师开展工作的得力助手,而且还是校园各类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实施者,更是营造精品校园文化和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领头羊,他们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组织的各类校园活动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口味,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必须以发展学生整体素质为第一要义,同时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真正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和良好校园文化环境的受益者。明确大学生是高校校园文化的先进引导者。充分发挥大学生群体中坚力量与骨干队伍的榜样示范作用,重视培育选树学生先进典型,激励广大学生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的团结奋进的正能量。
学风是指学生集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优良学风像校风、教风一样,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生人格品质的发展和完善,对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都有重要意义。
一些学校校内各种文化建设活动搞得风风火火,可在社会实践环节上却出现了“一头轻”的问题,不能把握好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实践间的内在联系。加强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至关重要。因此,应当在学校办学理念指导下,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将实践教育内容贯穿于社会实践、创新教育和实践教学之中,建立教学教育实践基地,完善实践教学教育体系,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突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校园文化的功能,不是直接可以触摸的到的,然而生活在校园之中的人时时、处处可以感受得到。首先是促进师生、员工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不断提升。素质的提升,不完全来自课堂,课堂之外的活动,包括必要的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社会公益活动是提升素质的重要渠道。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校的校容校貌,表现出一个学校整体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具有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
担保共青团、少年前锋队每周的活动时间和条件,重视教育教学活动与团队活动有机联系,支持团队团体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好已有的品牌活动,并激励联系实际创新活动方式。巩固课后科学技术、艺术、体育运动、娱乐活动,广泛团体多种类型的兴趣小组和学生组织活动,每学年都应团体体育运动运动会和各种方式的艺术节、科学技术节及读书、读报、演说等活动,积极推广优秀少儿歌曲,开展多种方式的歌曲演唱活动。少量人的共同体地区的学校还应联系本人的共同体的文化、风俗和节日,开展具有人的共同体独有尤其的风格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要尊重中小学生的身体和精神独有尤其的地方,充分思索问题她们的岁数差别、地域差别和个体差别,非常符合各地实际,既表示出来知识性、科学性,更突出有意思性、娱乐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赞成方式主义。
企事业一线是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的最好场所。在课堂知识学习和校内实习实训的基础上,在企事业单位经历实际的生产、经营、服务、生活等实践,能提高学生诸多素质,如敬业精神、责任心、质量意识、服务态度、合作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团队精神、挫折承受能力等职业素质,使学生的人文精神及身心健康范畴的职业素质在企业一线工作中的反复磨练和熏陶中逐步养成。
学校文化的建设方向,从来不是某个领导者单一意见的反映,而应该要综合大多数成员的心声。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主体力量,他们贴近学校实际,对学校问题有真切的体认,因而学校领导者只有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使学校文化建设更具个性色彩,更有生命力。而调动教师积极性,引发其内在激情的关键,在于学校文化活动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文化应该有显眼的东西,让人一走进学校就能直观地看到,如雕塑,有特定寓意的建筑等。但在注重这些显在文化载体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内隐的文化载体,如可以成立教育讲坛、班主任论坛、教研组活动制度、教师沙龙之类的思想交流平台,因为这些载体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上更直接和更有效。
校园文化活动自始至终都要贯彻教育主体思想,以学生为出发点,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组织者、倡导者指引下得到实施。但所有校园文化活动的实施,还受到物质条件、环境等因素的制约,目前各学校面临的经费困难、设备和场地严重不足的问题,这是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制约因素。针对这一现状,有效的解决途径是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根据本校的条件,本地区的特点开展活动。
校园文化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它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氛围。校园文化渗透在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体系、校园活动等各个方面。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能在无形中为学生提供健康向上的生活空间和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健康积极发展,从而为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奠定坚实的基础。校园文化,是学校建设的灵魂。因此,一个学校的文化定位尤显重要。而文化与文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这两个概念的内涵有重叠的部分,但绝不等同。文化偏重于精神和意识形态层面,文明则偏重于物质创造。因此,文化是需要积淀和传承的,不可中断;而文明是可以开创的。基于这种理解,校园文化的建设,主要是精神文明与意识形态的建设。首先是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位,这关切到办学理念与办学思想的问题。
办学思想的真正落地,需要一种长远持久的力量支撑,才能使学校的管理制度、核心价值、发展愿景等得到真正的认同与落实,这种根本动力就是文化。在集团化办学实践中,海淀区实验小学不仅要求“形的统一”,更追求“神的融合”,因为集团化办学并不是优质校的简单复制,而是通过本校产生的强大源动力,辐射带动分校的共同发展。要实现神形俱合、凝心聚力、联动发展,北京校园文化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在环境建设中让墙壁与花草说话,让师生生活在如诗如画的书香校园环境中,着力于校园“教育文化长廊”建设,时时处处为广大学生提供思想道德建设的精神食粮,激发学生向上、从而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激起求知欲。校园文化氛围营造的主阵地之一是校园的墙壁。校园的墙壁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校园文化精神的外在反映,然而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是熏陶、引导和感染师生职工情操和素质的巨大的推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