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具有深远意义。从占主导地位的学术观点来看,一般认为校园文化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和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培养目标、办学传统、校风、学风、校园的文化活动风格和师生的行为方式及其价值观念,反映着人们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一种团体意识与精神氛围。从教育的层面上理解校园文化应该是广义的校园文化,它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三种基本形态。其中,处于浅层的校园物质文化主要指的是构建校园的物质基础,如校园环境、图书资料、科研设备、传播媒体、文化设施及校园内开展的群众性的文化、卫生、体育和科技实践活动等;处于中层的校园制度文化主要包括组织机构、领导体制、运行机制、校规校纪和公约条例等;处于深层的校园精神文化包括办学传统、办学理念、发展目标、价值观念、教学科研活动、文体艺术活动和师表作用等,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如果就具体内容来说校园文化包括:价值文化、学术文化、制度文化、管理文化、环境文化、课堂文化、职工文化、社团文化、公寓文化、网络文化等。
我们必须对“建设怎样的校园文化”有个准确、清晰的定位。每一事物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共性决定事物的基本性质;个性揭示事物之间的差异性,校园文化亦是如此。不论何种校园文化,都应是建立在“环境育人、文化育人”这个共性之上的。否则,所有的工作都将偏离中心,不能切实发挥出校园文化的积极作用,更不可能形成系统化的校园文化。一种健康向上、系统全面的校园文化应包涵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具有亲和力的人文空间、师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等内容,而这些都需要我们根据学校实际去挖掘、去构建,打造出彰显学校特色的“书香校园”、“和谐校园”、“绿色校园”等。
校园文化不仅是一所学校以往历史的积淀,更是学校自我发展的主题。学校是传递文化和创造文化的场所,学校自身的发展也是文化的累积过程,尤其是传统老校,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格调和布局。传统拓展即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传统中融入现代性,现代性中体现历史的积累。现代性是学校的活力,学校的历史积累是宝贵的,但是学校发展又是必需的。虽然学校精神文化应当随历史发展不断吸收时代精神,但它们都有自己历史渊源,有着凝聚了学校基本精神为学校成员引以自豪和刻意弘扬的优良传统。优良传统是维系学校精神的支柱,其本身具有延续性和继承发扬的价值,其实从文化传播的角度说,学校精神文化也只有通过继承的方式,才能产生长久的影响。但是时代的发展又不断对学校办学提出新的要求,传统与现代之间如何协调,这常常是具有历史传统的老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中所面临的问题。
校园文化墙是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优美的校园环境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为学生提供一个思想的殿堂;校园文化墙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文化墙上粹取了古代名人、名言、名事、名礼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的态度以及情感价值观等进行熏陶和感染,教育每一位学生做一个“至善至美”的人。
学校制度的地位、作用。校园文化不止表示出来在学校的“物”上,并且很多一小批是表示出来在制度上,一所助学品质高的学校,都比较着重提出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学校应该有严密的规章制度,它在非常大程度上担保了学校的相对牢稳和可连续不断发展。但确有很多人不喜欢制度,觉得制度就意味着约束限制,是对自己手脚的捆绑。这没有疑问是一种不准确的认识,物质的真实物质情形上,没有对别人的约束限制就没有你的宽松,当然没有对你的约束限制也就没有整体的合适得当。完善的制度是教育品质的担保是各方好处的平衡,是学校健康人际关系的基础。学校制度具有导向、凝聚、激发激励、规范等功能,发挥“管理育人”的作用。只有竖立健全的规章制度,师生职员才能有章可循,因此培养良好的校风,提升管理的效能。
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组成。所谓校园文化,概括地讲就是发生在校园范围内的一切文化现象的总和。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各级各类学校应该全方位地抓好校园文化建设,以培养和造就合乎社会需要的人才。校园文化的功能导向功能。校园文化蕴含着较深层的价值体系,这一体系是在长期的教学、科研与管理实践中凝结而成的。它为学生提供了行为的参照系,潜移默化地指导其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把个人行为引导到集体目标上来,因而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具有水滴石穿的力量。导向的成功与否,是校园文化发挥了积极的正面效应还是产生了消极的负面效应的重要标志。可以说,校园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规定了一种目标模式。
学生不仅是最有梦想的青年群体,更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主体。以良好的育人环境,潜移默化中国梦的深刻内涵和影响,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真正增强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知、增进对中国梦的认同感。强化校园阵地意识,优化校园育人环境,凝聚全校师生的智慧和力量,努力让校园里的所有学生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一所具有文化内涵的学校,其学校文化的内核从无到有,由庞杂到精致,直至大象无形,充盈于校园的每个角落。在这一过程中,杂质沉淀了,虚浮的蒸发了,真正的精华则内渗到每一个细节,到一定程度自然气蕴四溢,香泽周边。从多种文化的累积到精华的积淀固化,直至形成特有的文化磁场,滋养代代学子,使他们带着母校的文化基因在各行各业中施展身手,这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愿景描述。在理念超越和实践创新的互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校园环境生态美学”,积极推动“校园生态化、生态资源化”,积极营造一个“以生态为主风格”的校园,让学生在自然的生态环境当中,培养对生态环境的重视以及人文关怀,促使同学们在校园生态规划设计比赛中融入校园的生态环境建设,自觉地增强环保意识,更加热爱校园,热爱生活。
任何一所学校,都有一个从小到大和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而这个过程无不凝聚着一代代办学人的智慧和血汗,在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广大师生以校为家、以校为荣的责任感和自豪感。一代又一代师生的不懈努力,才铸造了学校精神,发扬了学校精神,改造了学校精神。由此可见,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学校精神的形成,而且有利于学校精神的延续。“传道、授业、解惑”是每一个教师的光荣职责,而每一个学生也都应具有尊师重道的基本品质,教师与学生应在多边交流中建立亲密的、互助的合作关系,共同探讨生活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和万物的真理,促使学校精神之花盛开。
针对这一特点,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可采取多渠道筹措经费、重点建设等措施,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可将校园文化建设经费纳入学校预算,在人、财、物等方面加大投入,并积极动员社会人员、团体参与,筹措资金,确保校园文化建设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同时,充分抓住近年来合格学校建设、薄弱学校改造、班班通等教育工程实施契机,积极争资上项,优化校园环境,改善办学条件,构建符合学校办学理念、宗旨的特色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