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校园文化必须与教育教学相结合,否则就失去了校园文化的价值,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不论其出发点还是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都是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是纯粹的文化研究,那种纯粹的文化研究不是我们中学教育教学的事情,而是地方民俗学会的工作。
校园文化建设含有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真的的力量的反映,校园文化的中心竞争极力主张要表示在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优秀的校园文化能给予师生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精神,激发激励师生不断反思、不断超越。校园建设规划的理念创新主要含有规划理念的转变,规划立足点的转变,投入观念的转变以及功能分区理念的转变等内里本质意义。在标准形状转化的过程中,非常清楚显露地产生出两个"社会化",即一是部分校园职能的社会化,二是校园内的后勤服务整体体系的社会化。这样,与之相应,校园建设规划的理念也发生了变化:不再搞"校中校"的规划与预设,而是要从校园总体发展的角度来思索问题生存区、后勤区的规划与预设;同时,还要从学校与存在的地方城通称两者的发展高度,从结构优化与功能分区的角度来思索问题建设规划。
建筑是一门艺术。校园建筑要体现艺术性、朴素、典雅、协调、造型新颖,同时还要富有教育意义。过去我区中小学由于受当时条件的限制,教学楼几乎全是“火柴盒”式或“豆腐块”式的,今后学校的教学楼建设应该讲究高低有别、错落有致、协调、典雅。每所学校教学楼要各具特色,风格不同。校舍内部陈设包括室内外墙壁、走廊墙壁的利用,橱窗、名人像、语录牌作用的发挥及墙角布局与陈设等。如有的学校橱窗里分别陈设“我们的生活充满欢乐”、“我们的生活充满乐趣”、“我们的生活充满情谊”等专题内容。橱窗内有学生各种活动的照片,图画、书法作品、手工作品等,楼道内挂有科学家的照片,照片下有事迹简介。楼道的转变处有“慢步轻声”提示性标语等。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它是整个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其核心内涵是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因素。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目的应该是使它成为承担精神文化的载体,建设物质文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当前部分校园文化的建设现状却背离了这一宗旨,有的学校甚至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一味强调发展娱乐文化,评价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就时,对单纯的物质文化建设津津乐道。离开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单纯的物质文化建设就失去了文化建设的意义。精神文化建设隐含在物质文化建设中,它是校园文化建设中实质性的根本性的组成部分,它是校园文化存在的价值意义、职能作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忽视精神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就只能流于形式。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是教育的场所,以育人为根本目的。校园文化是展现学校特色的平台,是实施全面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环节。美丽的校园风光,浓厚的人文气息,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对于师生起着润物无声的教育作用,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教育场”。
要办好一所学校,特别是要办出特色来,必须依靠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因此,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要注意从物质环境到制度理念,从集体规范到人际关系,从人们的举止仪表到教室的装饰布置,都应该给生活于此环境中的校园人一个具体可感的参考系,并传递出一定的价值观信息,从而使校园人积极地从周围环境中接受那些大家所公认的或学校倡导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当前,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尤其要注重党政之间、领导成员之间、干群之间、师生之间、家校之间和学校与社区之间的沟通、协调、交流与合作,要通过进一步完善校长负责制,进一步落实学校党组织的监督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进一步完善学校评估考核制度,使全体教职工对学校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发展措施形成共识,从而形成办学合力。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不断加强和改进学校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优化育人环境,促进学校生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手段。校园文化建设拓宽了教育的阵地,从第一课堂延伸到第二课堂,从“三点一线”扩展到整个校园以至社会,同时也突出了校园文化建设中广大师生特别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各级领导要把校园文化建设列入学校的议事日程,讨论和制订校园文化建设总体规划并纳入学校发展规划中。要充分重视学校领导层的决策和导向,强化执行层的引领和落实,切实做到党政齐抓,系部共管,师生共建,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使校园文化健康发展,使学生在校园文化的熏染和浸润中,形成健全的人格素质,把体现学校精神的科学态度、文明风范、价值观念等带到社会,影响和感染其他人,从而实现一所学校的精神、价值、作风和理想追求。
校园文化墙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传统经典文化仁、义、礼、智、信等内容“搬”上墙,风格独具特色,在校园里营造健康活泼、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使经典传统文化教育更加融入师生的学习生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仁、懂礼、明义、守信,引导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和价值观,陶冶了学生的身心,培养学生崇尚儒雅、富有活力、乐于学习的良好习惯和品质。
在正确价值取向的导引下,充分发挥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带头作用和校园典范的榜样作用,使其对校园文化建设真正起到凝聚作用,对建设特色学校起到促进作用,对培养全面发展人才起到塑造作用。学校要通过挖掘各类“活”的资源来不断充实精神内涵,积极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母校意识”。在“校魂”的塑造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创新精神的培育。培养、发展创新精神是校园文化理应追求的教育目的和人文理念。只有把创新精神融入整个学校精神的培育中去,并使之成为精神的核心之一,才能使学校在激烈的办学竞争中永葆蓬勃的生命力,使学校精神成为凝聚全校师生共同奋进的强大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