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民科学素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一)提高国民科学素质的重要性
科学素质包括了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对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把握,更体现了对科学精神的了解和掌握,尤其是科学的创新精神、求实精神、探索精神、团队精神、献身精神,以及辩证的、开放的、多维的思维方式。我们简单地理解国民科学素质,就是公众所表现出的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敢于拼搏的勇气和对社会的责任感。整体国民科学素质反映出的是一种国家精神的体现,国家的现代化首先要求人的现代化,只有高度重视国民科学素质的提高,并使之固化为一种永久的国民科技意识,升华为一种民族追求、民族精神,成为民族持续发展的最持久和最不可缺少的社会推动力,才能带来国家强盛、民族振兴。
纵观世界发展史,从英国产业革命成功,到日、德战后经济迅速腾飞,从美国经济全面振兴直至称雄世界,无一不是这些国家发展科技、重视教育,努力提高国民素质的结果。
(二)国民科学素质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科技报告》中指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根本上说是知识的差距,是人才和劳动者素质的差距。” 所以,国民科学素质的高低,不仅对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决定着整个民族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科技进步日渐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开始成为现实,世界的竞争已成为以经济为基础,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的竞争,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经济的繁荣更加依赖于创新、传播和应用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的能力与效率。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知识比人类历史上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知识的生产、学习和创造逐渐成为人类最重要的活动。而科学素质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国民素质的核心素质,成为现代社会健康、高效运行的基本前提。
(三)发达国家对国民科学素质的重视程度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加剧了国际间以经济、科技实力、教育发展水平为主要支柱的综合国力的竞争,这种竞争更深层次的是人才和国民素质的竞争。面对21世纪空前的挑战和机遇,各国政府纷纷把目光聚焦到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国民素质的提高上。
日本既缺乏资源,又缺少能源,却能牢牢抓住自己唯一的资源——智力资源,一天也没有放松过普及科学知识。上世纪60年代就提出“让每一个人的口袋里都有一本科学书籍”的口号,出版的科普读物“蓝背书”将科学与日本的每一个国民紧紧联系在一起。
1994年,美国《为了国家利益的科学》提出发展科学的5项“国家目标”,第五项即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中更是提出要把美国变成一个终生学习不止的“全民皆学之邦”。
英国是按人均计算诺贝奖获得者最多的国家,素有重视科学事业的传统,同时注重加强科普教育。正如英国内阁首席科学家Stewart教授所说:“英国科技发展战略是:一手培养诺贝尔奖获得者,一手抓科技普及。”
我国对科学和教育工作的认识也不断深化,从党的十二大到十七大,教育发展战略地位的确立逐渐明朗化、清晰化。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进一步指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党的十七大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提出要在我国基本形成终身教育体系,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2002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2006年,颁发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标志着我国科普事业的历史性战略转换。
二、科技馆在提高国民科学素质中发挥的作用
(一)科技馆的发展历程
在科技馆3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自然史博物馆是今天科学技术博物馆诞生初期最早的一种形态。17世纪末期,受欧洲文艺复兴思想的推动,当时一大批科学巨匠深刻地意识到普及大众科技知识的重要性,认为“知识为万民之物”。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支配下,许多科学家把用来做科学研究和为实验而收集到的动、植物、矿物标本及皇宫贵族的收藏品集中起来,向社会公众展出,供人们参观和研究,以达到教化公众,开阔视野,传播知识的作用,从而形成了科学技术博物馆的最初形态——自然史博物馆。18世纪前后,英国、法国、美国等许多国家纷纷建立起类似于自然史博物馆的场所,用于向社会公众进行科普教育。19世纪初,在工业革命的带动下,科技进步的力量受到空前的重视。为了宣传工业革命的成果,一些工业国家成立了展示和收藏工业设备、科学仪器和反映工业成就的博物馆,这种形态的博物馆被人们称之为科学与工业博物馆。19世纪末期,以德国著名电力工程师奥斯卡?米勒为代表的科学家,在筹建德意志博物馆时,提出展示动态展品和观众参与型展品的展教理念,同期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提出“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在这种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德意志博物馆首创了在博物馆中展示动态展品和观众参与型展品,开创了科普教育场馆由静态陈列方式向动态参与方式转变的历史先河,使早期的科学技术博物馆以收藏、研究为主,向教育为主的轨道转变,从而引发了科普教育场馆的深刻变革,为现代科学技术博物馆的建设开辟了道路。
到20世纪初叶,1937年在法国巴黎世界博览会的基础上,建立起的“发现宫”成为现代科学技术博物馆——即科学和技术(或称科学技术馆)的最初形态。它的创建者,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让?佩兰提出:科技博物馆应该把人们的注意力都吸引到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上,以培养科学精神的教育思想。让?佩兰主张以教育和实验为标志的新教育理念又一次推动了科技博物馆展教方式的变革。“发现宫”的建成彻底放弃了传统博物馆的“收藏”功能,成为完全以教育和实验为目的新型科普教育场馆。让?佩兰这种新的教育理念,开创了科技博物馆历史上全新境界,迅速影响着世界的许多国家,成为20世纪大多数工业化国家建设科技博物馆仿效的典型,是现代科学和技术中心(科学技术馆)比较流行的展教形态。
二次大战后,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强劲动力。世界各国对科技事业发展高度重视,大力开展科学技术知识普及,在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开发人力资源上下功夫。世界发达国家纷纷建立科学中心或科学技术馆,这期间最具有代表性的科技馆是美国旧金山探索馆。旧金山探索馆的出现解决了基于以美国为代表的青少年对基础学科的不感兴趣和基础教育所处的困境,通过互动展品的动态演示,激发公众兴趣的探究性学习法。
从几百年的科技馆发展历程中不难看出,科技馆的诞生和发展是科学技术普及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现的结果,科技馆的工作也是以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为第一目的,由此,也决定了科技馆提高公众科学素质的重要地位。
(二)科技馆在当代科普教育中的地位
1、当代科普教育的特点
科普教育的形态和模式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过程,其形成和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均消费水平、人均受教育水平、自由时间支配水平等因素存在较高的相关性。
在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学科交叉分化不断综合,新的综合学科不断出现,一个人不可能具备所有的科技知识,但是必须具备科学的思想和科学的精神。因此当前科普教育的重点应突出科学方法的传授、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的培育,并强化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2、科普教育的4大支柱
一是学校:学校教育强调基础学科知识的接受和理解,强调学科知识框架的形成和应用。
二是媒体:包括报纸、书籍、影视、网络等,其优势是趣味地表达科学的原理或综合应用,用图文或影视作为载体,演示和讲解综合性的新知识及其发展的历程,更注重科学思想的传播。
三是科技类博物馆:科技类博物馆不仅可以通过各种标本、实物、模型、互动体验设施、多媒体互动和演示设施来传播现代科技知识,而且十分强调个体的参与性和体验性,因此在倡导科学方法和弘扬科学精神上具有非常独特的优势。
四是科普活动:包括科技周、科普日等各种科普活动。科普活动的目的通常是在较短的时间里在社会上营造浓厚的科普氛围,引发公众对当前科技热点的关注。
无论是学校、媒体、科技类博物馆还是科普活动,都不能互相替代,它们发挥各自在科学教育上的优势,又互相补充,形成了当前科普工作的4大支柱。
3、科技馆在科普教育中的作用
科技馆是向公众普及科学和技术知识、传播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倡导科学精神,增强公众求知、探索和创造的能力以及参与科学技术进步意识的重要科技教育场所。科技馆作为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科技发展的产物,在增强国民科学文化素养的进程中,为国民学习科学知识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通过组织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科普活动,不仅成为公众适应现代社会科技发展,提升生活质量的需求;更是提升公众科学素养,发展创新文化的重要手段。
知识经济时代使得以提高科学素养为目的的科学普及和科技交流更加突出,科技教育更加富有全民性和终身性。科技馆无论是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和必要延伸,必将成为担负时代重任的新型社会教育阵地,在科学普及领域发挥积极的重要作用。日本《博物馆研究》杂志曾对日本近500个较大的博物馆的年观众量作了连续5年的统计,结果表明,科技博物馆的每年人流量大大超过历史、美术和其他各类博物馆,美、德、法等国家经过调查也得到相同结果,这个事实反映了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对科技馆的需要。
世界上发达国家对科技馆事业的发展高度重视,称之为“有远见的投资”,举全社会之力兴办科技馆。目前,世界上的4000座科技博物馆,稍有名气的900座,大部分集中在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与它所拥有的科技馆的数量成正比。
科技馆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是一个间接作用的过程,它是通过提高国民科学素质,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来实现其价值的,如果说是因为经济实力建设了科技馆,倒不如说是因为有了科技馆才使得社会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虽然我们无法在短时间里用具体的数字和尺度来衡量科技馆对社会经济作用的大小,但是可以肯定,它使国民具备的科学素质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起到的促进作用是无法替代的。
三、我国国民科学素质现状及科技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国民科学素质现状
有关的统计表明,1996年~2003年,我国公民基本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从0.3%增加到了1.98%,2002年北京为6.6%,上海为6.9%,2003年大连为3.4%。只是相当于主要发达国家的1/10。2008年,全国公民科学素质达标率增长到了2.25%。
与发达国家相比,欧盟国家1992年调查结果为5%;美国1995年为12%;加拿大1989年为4%;日本1991年为3%。可以设想,如果以同年数据进行比较,我国与这些发达国家的差距将更为明显。据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力2003年~2004年度报告称,中国的成长竞争力指标在所列的102个国家和地区当中列第44位,主要是公民素质的指标拖了后腿。国民科学素质偏低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
根据世界发展进程的规律,在人均GDP处于1000~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意味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关键阶段,也往往对应着社会矛盾最为严重的时期,拉丁美洲和东南亚一些国家都在这一阶段出现了经济停滞甚至社会动荡。目前,我国人均GDP处于1000~5000美元阶段,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矛盾日益突出。在具体表现中,教育、科技、文化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这些不协调的状况已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为此,我国提出了“科技兴国”战略思想,提出要确立知识的价值观,加速我国科技进步,着力提高国民素质,改革教育体制。
(二)我国科技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加上我国的科技馆事业起步较晚,使我国的科技馆在建设理念、教育功能和资金投入等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展品更新的问题。按照国内科技馆的一般规律,一个新馆对观众的吸引热度一般在3~4年左右,并且这期间观众量呈逐年递减趋势。这种“新馆效应”的影响程度,与科技馆展品更新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国际上相关经验,为了保持科技馆对观众的吸引力,每年展品的更新率应不低于10%。而我国大多数科技馆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展品更新率远没有达到。
2、教育目标与功能的问题。现代科技日新月异,接受科普教育的对象也是多层次的。但是,由于科技馆的资源投入有限,对于展品所能够开发的教育功能、以及单独设置的围绕科技馆教育宗旨的多种多样的教育功能则比较匮乏。
3、发展模式与前景的问题。科技馆的展示框架和展示内容确定以后,就形成了一种相对固定的展示模式,即以一个个机械互动展品让参观者体验物理学、数学领域的基本原理,展示上没有清晰的故事线,展品之间也没有明确的联系,绝大部分展品只表现某项知识点,并且对涉及化学、生物、生态、能源、材料等学科的原理展示不多,这种展示模式束缚了科技馆在现代教育领域里作用的发挥,很难在传播科学思想和方法、弘扬科学精神方面有所突破。
4、现有规模与社会需求的问题。随着科技日新月异,广大公众的科技意识不断提高,使科技馆现有规模与社会需求不断增加的问题日益突出。一方面,节假日的接待量大大超过原设计接待能力,超负荷的接待工作隐藏着安全隐患和学习效果差等诸多弊端;另一方面,由于应试教育与科技馆素质教育之间存在的差异,导致科技馆日观众量极不均衡。每周一至周五学生上课时间,科技馆观众稀少(学校春游、秋游期间除外),这个时间段科技馆展厅相当于闲置状态,造成资源的浪费。
四、科技馆的发展思路
(一)对内挖潜
1、注重队伍建设,建立创新团队。以创新型、学习型的队伍建设为目标,通过科学的分工协作,注重职工队伍的素质教育能力建设和创新能力建设,突出工作重点、优化配置资源、培养组织的核心能力,把科技馆建设成为创新能力强、管理效率高、充满活力的社会性、公益性、服务性组织。
2、深化科普活动,丰富科普内涵。在丰富科普展示内容的基础上,创新主题科普活动。以社会课题创新主题科普活动,调动科技馆各种科普形式(展览、培训、实验、竞赛、影视、报告会等)整体联动,以各种教育手段为活动主题服务,深化科普活动的内涵,使科技馆的科普活动达到融合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的目的。
3、加强调查研究,拓展科普功能。加强调查研究,根据社会需求,找准未成年人的科学素质教育和成年人的继续教育的切入点,通过引进和创新一系列的教育形式,使科技馆逐步形成涵盖小学、初高中、大学和成年人的适合不同年龄段的科普教育形式和内容,把科技馆打造成为广大公众的科普活动中心。
(二)对外整合
通过社会整合,将社会文化内化于科技馆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使科技馆在社会互动过程中,融入全社会信息、物质和能量循环的大系统,成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重要的社会角色。
通过馆校联合,让科技馆承担起学校部分科学课的教学任务,使科技馆的素质教育与学校“应试教育”有机结合;通过馆企联合,把科技馆的科学知识教育与高新技术企业的先进技术、生产工艺、生产流程和产品相结合,使科普活动有一个从抽象到生动,从理论到实际的过程,增加科普活动的生动性和时效性;通过馆馆联合,加强与本地区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事业的专业科普场馆的联合,一方面通过场馆资源整合,丰富科普活动的内涵;另一方面为主题科普活动服务;通过馆政联合,充分利用科协健全的组织管理机构和丰富的科普活动经验以及下属的学会、协会和研究会的人才资源。依托外援,借势发力,增强科普工作力度,扩大活动的影响范围。
(三)加强宣传
在当今信息社会,各种信息铺天盖地叫人应接不暇,那种“好酒不怕巷子深”的观念已经难以符合时代的节拍。2009年5月,武汉科技馆对观众到馆参观获取信息渠道进行了调查,通过互联网的占9.5%,通过报刊的占6.3%,通过电视的占5.3%,通过广播的占1.1%,而获取信息渠道最多的反而是“朋友介绍”这种最原始的信息传递方式,占到了37.9%。调查表明,科技馆通过媒体对自身的宣传远远不够,并且,如何能够最经济、最便捷、最大范围地把科技馆的信息传递给主要服务对象的宣传方式也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地摸索和尝试。